第139章 利弊难料变法路-《极品少帅》


    第(2/3)页

    这些正规军要养着,自然是要钱的,其士兵每年的军饷军粮,折合合计为每人三十贯钱以云铮计算出的“购买力”折算,三十贯大约不到今天的两万元人民币,供养全家一年的销,不算富裕就不算新军,原有的正规军那一百二十万人,每年就要费三千五百万贯的巨额军饷

    然而支出并不止于此除了这些正规军,还有普通军户军户的口粮因为有军田,倒是不用担心,但他们也是要发饷的,当然他们的军饷要比正规军少不少,大约为每年五到八贯,约合今日的人民币五千上下朝廷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全国近七百万军户,朝廷只需要负担大约四百万左右,剩余的由四大边镇的帅府自行负责然而这一笔开支,却又去了三千两百万贯!

    而且最恐怖的是,这六千七百万贯的巨额军饷开支,还仅仅是平日养兵所需,还不包括战时的后勤保障、转运、赏赐、组织动员、损耗、管理等等……

    这是军饷,还有一个大开销,是官俸

    太祖时期设计的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与科举、恩荫、荐举等选官制度结合起来以后,演变出了大批量的冗官了解朝廷内情的人都知道,有官有职而没有差遣的人,占到了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这也就是说,在帝国的所有官员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属于不干事的冗官为了安排这些已经有了官、职和每年继续涌进来的新官员,帝国绞尽脑汁地发明新差遣、新官位,于是就有了另一个很经典的形容词,叫做“叠床架屋”这些叠、架起来的冗官们与帝国慷慨的高薪制度相结合,在催生出大魏帝国灿烂的经济文化之同时,也耗费了以千万计的俸禄户部有详细的账目显示,万昌皇帝登基之前,两万五千名朝廷正式在编的官员,和那些找不到准确数字,据估计在二、三十万左右的吏员,每年需要支出的俸禄,至少高达在一千二百万贯钱

    其中,以宰相和阁老为例:他们的俸禄收入包括:正俸,相当于基本工资;添支,相当于资历或年资工资;职钱,相当于职务工资;衣赐,相当于服装补贴;茶酒厨料,相当于伙食补贴;饲刍,相当于交通补贴;薪炭,相当于取暖补贴;还有七十个人的随从衣粮,相当于安全保卫兼威风摆谱津贴其总数大约为一万贯钱上下,差不多合一万亩土地的出息,大约相当于今日六百六十万元人民币左右要知道,内阁虽然只有七个人,但享受宰相待遇的人可远远不止七八个人太祖戎马一生之后,对军队将领的待遇是最高的,都指挥使的俸禄甚至比宰相还要高出三分之一左右,而拥有都指挥使实职的人和享受都指挥使待遇的人,却比拥有宰相官位的人,又要多出许多另外四大边镇大帅每人每年还可以以个人身份拿到朝廷两三万贯俸禄

    于是,军饷和官俸两项就占去了整整八千万贯的巨资,另外有一项是古今历代朝廷的惯例销:祭祀天地和列祖列宗,千万不要以为这笔钱很少,一年少说也得掉四五百万贯呢

    然而朝廷每年的收入也不过就是在八千万贯到一亿贯之间徘徊,除了上述几样销,朝廷每年总得做点事?既然如此,经常出现“国用不足”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是朝廷虽然穷,可不代表每天出现在朝堂上的各位殿下、大人们也穷,尤其是高高在上的那位陛下,更是富得——不是流油——简直跟后世中东的石油富豪似的

    皇室的皇庄、矿山、官窑、各类作坊甚至还有船场等等,可谓产业无数,比如说淮安公主林玉妍,她实际上就可以算是在替万昌皇帝掌握官窑产品出口,她在其中只分三成利润,就富得让云铮目瞪口呆,那么可以想象,拥有这么多产业的皇帝本人,其内库每年将有多么惊人的收入

    而沈家顾家这样的门阀呢?一是他们都是几百年的世家勋贵,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田产、山林、大城市内的店面甚至是丝绸作坊、茶庄等等几乎无数,哪家不是巨富?估摸他们的身家究竟大到什么程度,也只有他们自己的家主等几个核心成员知道了

    而以云家为首的军阀世家,除了上述产业之外,还有诸如铁器作坊一类跟军工沾边挂钩的产业,而云家更是拥有大魏朝内独一无二的几个大马场另外,外四家还有军户和军田,军田原本算是朝廷的产业,不过小成王之乱以后,渐渐成了边镇世家的私产,军田原本就是比较好的良田,而且面积也很大,各家名下的军户在军田耕种,世家并不负责他们平时的口粮,而且还要根据家庭人头来缴纳一部分余粮作为军队的军粮农闲的时候也没法真闲,世家会给他们安排一些其余的工作,这些事情并不明细计算薪酬,而是按月发饷,就是上面所说的每年大约五到八贯(男、女、老、少当然有差别)的饷银了,至于他们的劳动所得,抱歉,那是世家的收入所以按照这一点算来,世家门阀和军阀们也应该是有钱的

    所以算来算去,从皇帝到军阀门阀、各级官吏、地主豪强以及大商人,这些人个个都是有钱的主,而穷的,那就只能是朝廷和普通老百姓了

    云铮不是不知道朝廷的状况,他只是太清楚自己对这件事情完全是有心无力罢了秋临江新法他很清楚,如果刚才发生在朝堂的争论云铮可以知道,他甚至一定会赞同秋临江的意见因为秋临江的观点,至少在理论上完全是正确的不增加税赋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法有很多,云铮这个“后来人”岂能不知道那些早已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所证明的法子?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改进生产条件以增加生产等等皆属此类事实上,秋临江所推行的青苗法也是类似的一个相当高明的方法实际上青苗法并非秋临江所首创,最开始时,是山东的地方官率先采用此方法扶助当地农业生产秋临江做县令时,曾经试用过,发现效果颇佳,深受百姓欢迎于是便在他的辖区里广泛推行应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