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风云涌(五)-《极品少帅》


    第(2/3)页

    第三种战略也不是没有提法,不过大部分的人一听就有些摇头:这些将领要求调集精锐部队直接杀入贼军占领区,剿得他们不得安生,外部大军则随之跟进,将贼军分割包围,然后歼灭这个办法听起来似乎不错,可惜可操作度太低第一是“精锐部队”从哪里来?要能如刀锋一般杀进贼军占领区,不仅自己不能被歼灭,还要闹得贼军不得安生,试问中央军哪一支部队做得到?第二是外部大军随即跟进也不可能,外部大军足有二十多万了,二十多万大军跟着一群乱跑的精锐乱跑,中间怎么联系呢?简直扯淡

    中央军的将领作战的时候可不像云家军,北疆部队的特色是,只要领兵出发了,那么这支军队在外面的作战就全部交给了主将,在主将和监令都认为情况紧急的时候,主将可以直接下令,而不必请示燕京或者大帅唯有一点:如该部队正处在一线防御圈,而身后有大帅行辕在的时候,该主将的有效命令不得包括撤退在内

    中央军则不同,作战状态下,卫指挥使如果要调动部队距离超过一百里,则必须报请都指挥使批准,如果都指挥使要调动三个卫以上兵力距离超过一百里,则必须报请起辖区最高军事统帅批准辖区内最高军事统帅的权限也不够大,在确定战术之后,必须报请朝廷批准,然后通过皇帝手里的半边兵符和兵部的半边兵符合并下令,接到明确旨意之后,这位军事统帅才能正式行使他的指挥权限如果兵符不齐,则这位统帅就只能望兵兴叹了所以,那个虎型的令符虽然不大,效力却是极大

    兵符之所以造成虎形,与古时人们对虎形象的崇拜有很大关联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秦、汉与虎符性质相近的还有节、牌等

    现存最早的虎形符节是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和“韩将庶虎节”,其形制、作用与虎符皆同,可视为虎符前身使用虎符有严格的规定,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大魏时恢复使用虎符至于云铮原先那个世界的话,因为元朝用虎头牌,后世就演变为铜牌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而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羽檄曾一度独立作为发兵信物,表示情况紧迫,请求援助的信物西汉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强,调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东汉地方统兵权逐渐合一,虎符发兵之制很大程度上被破坏,节不断流行起来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姐,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的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民间传说就更厉害了,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

    由此可见虎符虽小,威力巨大,半边虎符,就限制了领兵大将的独立作战能力,虽然防止叛乱很有效,但是相应的,其自主能力、随即应变的能力也就下降了不知多少

    秋临江此时听得一脑门子官司,见下面仍然纷纷吵吵,忍不住道:“诸位都是国之重臣,如此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第(2/3)页